2011-03-05 14:58 發表於Mobile01
做個備份
=========================
iPhone, iPad, iPod都須要一臺裝了iTunes的電腦來同步
那是現在
當你用這些裝置直接收發Gmail的信件時,不需要連接iTunes
當你用Dropbox同步檔案時,也不需要連接iTunes
當你用iPhone上的App store買軟體時,你也不用接PC上的iTunes
說明白一點,Android Phone並沒有這種限制一樣活的好好的
這代表個人電腦在行動裝置的領域裡目前是個幫助使用者更方便存取這些裝置裡資料的工具
在網路頻寬以及這些終端設備硬體成熟之前,我相信個人電腦有存在的「必要」
但這並不代表這些行動裝置不會發展到可以完全脫離個人電腦的哪一天來臨
當你的手機可以直接存取廠商的data center,而網路能提供你足夠的頻寬時
直接就可以從手機下載你要的資料或軟體,為什麼會非要PC不可
multi-touch對滑鼠的取代率已經相當高了
當你可以直接就用講的就可以用的時候,你真的需要鍵盤嗎?
現在的iPhone只要檔案不大,直接由3G網路下載APP是辦得到的,不然就得用wifi(未JB)
誰曉得以後會不會可以直接跟data center同步,但那並不是不可能,不是嗎?
重點是,網路頻寬和裝置的CPU這種數字對使用者而言意義會越來越低
我第一次看到iPhone的硬體規格時,我心裡確實是認為這是什麼石器時代的規格也敢拿出來
但在看到YouTube上使用者提供的操作影片後,我知道我被Apple打臉了
MAC也好,PC也好,在我的概念裡都是個人電腦,只是主事者爽叫它們什們它們就叫什麼
我不知道Apple這個post-PC是針對他們定義中的PC
還是指我認知中的個人電腦
但行動裝置正在改變大眾的使用習慣這是事實,更是趨勢
否則Nokia壓跟兒就不會想要去跟Microsoft湊在一塊
最重要的,這改變快到讓我有點難以置信
有多少人也這樣認為我不清楚,我也不太在乎
軟體跟硬體是互相支持的
只是我認為台灣這幾年代工代慣了
作業系統又只有Windows一家獨大
每台電腦或筆電裝的軟體都大同小異
行銷當然只好一直強調硬體的規格,尤其是這是一種可以量化的數字
無形中引導著消費者,數字大就是好,就是快,相對的錢也要花比較多
但其實大多的使用者跟本就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在哪個數字等級區間內
四核八核的CPU拼命買,Ram拼命加,問他要拿來做什麼,不知道!
只知道買最好的這樣應該可以撐比較久不用升級
多年前,我打算買一臺電視遊樂器
各大論壇資料拼命找拼命比較
最後的結論是:
如果我要玩Final Fantasy,那就買PS2
如果我要玩Halo,那就買Xbox
如果我要玩Mario,那就買任天堂
從那個時候我就認為,軟體才是決定消費者要購買哪個硬體平台的決定關鍵
消費者哪會在乎幾台PS3可以組裝成超級電腦,又不是要在家裡發射核彈
這並不是說硬體不重要,畢竟軟體要跑得順還是要硬體配合
只是相對於用數字去match消費者的需求(硬體)
消費者要求要能執行某個軟體,更直接的符合消費者的直覺
這種情況每個前線銷售人員都應該有感覺
例如:我要買一臺能跑的動星海2特效全開的電腦
跟消費者自己去算他要i5?i7?,記憶體2G?4G?16G?,顯示卡?(爆炸了)
哪一個比較像一般人的想法
說真的,連我看現在顯示卡的規格我也會想爆炸
有能力比較的自然會去比較,但大多數人都是懶得
這實在也要拜硬體發展的太快所賜
一般消費者根本沒能力消化硬體廠商推陳出新的速度
東西買沒多久,媽啦,降價了,更高規格的出來了
Apple現在做的事情會漸漸讓消費者習慣直接用自己的需求去評估硬體
而不是看CPU的速度或是記憶體的大小,那是提供軟體和服務的廠商要做的事
但是說真的,台灣這邊給我的感覺危機感很低
說不上來,但這種模式對長期用硬體建立消費者需求的商業模式而言殺傷力很大
硬體更新的速度太頻繁,會讓消費者產生「為什麼不一次到位」這種奇怪的邏輯出來
而且,搞不好這些硬體廠在提升這些硬體的時候
其實他們自己也不清楚這個硬體等級的電腦能做什麼事,能符合消費者什麼樣的需求
搞學術理論的,搞技術的,都是很聰明的人,站在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
所以一般大眾搞不懂他們在想什麼,而這些精英也無法理解凡夫俗子的需求
Apple瞭解,所以Apple正火紅,就這樣,沒有什麼魔術,或是科學理論
Apple認為他的產品是賣給消費者,所以稱呼他們為消費性電子產品
消費大眾並非技術人員,把生硬的數字帶給消費者沒辦法讓人感動
感性的人性和藝術本來就不是科學能分析的
Apple把這些元素放給使用者選擇他們覺得開心的愉悅的的產品
技術性的,留給Apple工程師就好
電腦的發展,不一直都是這樣嗎,不然哪來的GUI